
为提升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,规范水产养殖生产过程,减少水产养殖病害,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,确保夏季水产养殖生产稳定,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,现研究提出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,供各地参考使用。
【现截取鱼类片段】
一、苗种和养殖生产
1.苗种培育。苗种放养前,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,夏季鱼苗池需注意水体藻类生长过盛而引起的气泡病,及时调节水质,控制藻类丰度。鱼苗及时分池,防止生长规格差异过大,肉食性鱼类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。分池前后做好抗应激、防缺氧和消毒工作。
2.水质调控。夏季持续高温,水体昼夜温差大,水生动物代谢旺盛,底层水体缺氧,底质环境恶化严重,水质变化快,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,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。适量加注新水,一般7—10天加水一次,保持水位在1.5—2米;加注新水时,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。勤检测池塘水环境的pH、氨氮、亚硝酸盐等指标,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换水、增氧等应对措施。注意监控养殖池水溶氧,勤开增氧机,谨防养殖鱼缺氧、浮头,增氧机的使用应当遵循“三开两不开”的原则。高温期间注意水质调节,改善池塘水体环境,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,同时加快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分解,并会促进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循环,保持良好的水质。
3.饲养管理。恰当适合的饲料选用、科学合理的投喂技术,都是夏季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。夏季昼长夜短可采用“少量多次”的投喂方式,按照“四定”原则(定质、定量、定点、定时)投喂全价配合饲料。保持饲料新鲜,无杂质,未变质,提高饲料利用率。根据当地的天气、气温、养殖水体水质、养殖的鱼体大小等因素,做出合适的判断并及时对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进行适当调整。晴天多投喂饲料,阴天少投喂饲料,雷雨天气时不投喂饲料,上午、中午多投,傍晚尽量少投,晚上一般不投。夏季投喂饲料以7—8成饱为宜,每次投喂的时间掌握在1—2小时吃完为宜。夏季持续高温,会出现水表层的温度较高但下层水温较低的情况,易导致水生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。可以通过增加遮阳设施、逐渐加深池塘水位、使用较低温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,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,避免养殖水生动物因高温出现应激反应。
二、水生动物疾病防控
(一)积极预防
一要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。每天池边检查鱼的活动状况、摄食状况。看到有鱼活力差、逃避反应弱、体色暗淡或发黑、鱼外观有缺损、翻白、浮头、离群、昏睡不动、厌食的个体,即可能是鱼的健康有问题。要进一步检查,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。药物选择要根据《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(2024年1、2号)》。二要合理用药预防。遇刮大风、暴雨、降温等恶劣天气,提前1天停食,并向水中泼洒抗应激、稳定水质的药物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黄芪多糖粉、三黄散(水产用)等中成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,每投喂10—15天,停1个月后再投喂。不得采用泼洒杀虫药、投喂抗生素等方式预防鱼病,破坏水质稳定,降低鱼体免疫力。
(二)精准防治
草鱼、鲤、鲫、斑点叉尾鮰、罗非鱼等绝大多数养殖鱼类在夏季更易发病,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、鲤浮肿病、鲫造血器官坏死病、罗非鱼链球菌病、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肠炎病等。
(1)病毒病防控技术。在夏季多种淡水养殖鱼类中常会发生病毒病,如感染草鱼、青鱼的草鱼出血病;感染鲤、锦鲤的鲤浮肿病和锦鲤疱疹病毒病;感染鲫、金鱼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等。病鱼体表一般有出血,眼球突出或凹陷,烂鳃以及鳃出血等症状。目前尚无有效控制养殖鱼类病毒病的药物,限制病鱼的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传播。病毒病的发生与鱼体带毒、养殖水环境以及鱼的抗病力有密切关系。病情发生后不能盲目用药,否则易引起更高死亡率。一般应停止换水、停止用消毒和杀虫药、停止拉网操作,保持溶氧在较高水平,及时捞出池中病死鱼做无害化处理,保持水质稳定。少量投喂拌大黄末、维生素的饲料,待养殖鱼自身免疫力逐步恢复战胜病毒。养殖尾水需经消毒处理后,方可排放。对疑似发病样品要送实验室进行诊断;确诊为阳性后,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置。
(2)细菌病防控技术。夏季是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。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,鱼体受伤后及时采取消毒措施。发病鱼的治疗采用内外结合方式进行。外用药可以采用含氯石灰(水产用)或聚维酮碘溶液等全池泼洒,一般连用2次,间隔1天。内服用药,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种类以及剂量,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服药物包括氟苯尼考粉、恩诺沙星粉、盐酸多西环素粉等,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;内服药一般连用5—7天,用黏合剂拌饵投喂;同时饲料投喂量减半;保持水中溶氧充足,水质清新。
(3)寄生虫病防控技术。车轮虫、斜管虫、三代虫、指环虫、孢子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在夏季常见,尤其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。养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,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,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,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。科学投喂,提高养殖鱼体抗病力。平时注意观察,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,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。相对于病毒病和细菌病,多数寄生虫病依靠显微镜在养殖现场就能确诊。要注意两点,一是健康鱼也会感染少量寄生虫,这时不必用药。只有寄生虫数量较多时,才用杀虫药。二是需要确定寄生虫的种类,有选择性的使用针对性强的杀虫药。
(三)规范用药
一是要科学用药。一旦发现疾病,先确诊病症,然后科学用药、对症下药。要注意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,合理配伍,同时遵守休药期,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。二是防止药物滥用。不得向池塘泼洒抗生素,不得低剂量内服抗生素预防疾病,不得使用违禁药物。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。养殖规范用药,严格遵循《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(2024年1、2号)》使用药物。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,不使用假、劣兽药、人用药、原料药以及所谓“非药品”“动保产品”等国家未批准药品(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)。四是加强药物的鉴别能力。加强假、劣兽药的鉴别能力,可在“国家兽药综合查询”APP中查询兽药信息,避免买到假、劣兽药。
三、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
(一)苗种运输
做好苗种运输计划。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,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,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。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、行业协会对接,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。苗种运输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: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;二是苗种在运输前要停食锻炼;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,苗种在放养前,确保养殖池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℃以内,尽量降低苗种胁迫;四是保持溶氧充足,不添加麻醉剂;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控制种苗装载密度,防止相互挤压。
(二)水产品运输
夏季水产品运输前要停食,拉网锻炼,降低鱼体应激反应。高温季节活鱼运输时要做好降温工作,向鱼车内添加冰块降温;同时提高增氧,保持充足溶氧,防止缺氧死亡。扇贝、牡蛎等养殖中需要运输上岸开展分苗操作的,要选取凌晨或傍晚时段进行,并用遮阳网遮蔽阳光,用新鲜海水流水冲洗,避免高温对贝类成活率的影响。长距离海上运输的,应使用活水船,并配备充氧设备。需要进行陆上长距离转场养殖的,应采用冷藏车,并保持车厢潮湿。
(三)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
夏季渔需物资的运输需要注意高温、强光、雨水对渔需物资的影响。药物运输防止暴晒,做好遮阳降温工作。饲料运输要做好遮阳通风,防雨措施,防止局部温度过高、淋雨受潮等因素影响饲料质量。
各地区鳜鱼塘头(参考)价:

备注:以上价格仅供参考,偏小与偏大价格会略有出入。市场有风险,卖鱼需谨慎。
免责声明: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和有效性,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,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